搜索
收藏
學習實踐|安徽天長:在這里,文明實踐如做“針線活兒”
時間:2023-01-03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張岳 李浩 王珂 班慧
天長市作為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和全國10個文明實踐“先行試驗區”之一,文明實踐落地生“根”,志愿服務遍地開“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
滁州市天長市作為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和全國10個文明實踐“先行試驗區”之一,注重把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精準對接基層群眾實際需求,探索“網格文明實踐+”工作路徑,在服務群眾上下足“繡花功夫”。
天長市組織社區志愿者開展“一鍵通助老”活動。 (天長市委宣傳部供圖)
“一小時巡演” 用“小節目”講好“大道理”
11月24日下午,石梁鎮蔡河村袁莊文明實踐示范點鑼鼓喧天、歡聲笑語,格外熱鬧,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一小時巡演”活動正在這里舉行。一支支優美的舞蹈、一首首悠揚的戲曲、一句句鏗鏘的誦讀,引來臺下此起彼伏的掌聲。
“二十大精神放光芒,鼓舞振奮大天長;千秋兒女非等閑,堅定執行不彷徨。”
“你看那,農業支柱大發展,萬頃農田米糧倉;一鎮一品顯特色,美麗鄉村正氣揚。”
……
觀眾汪瑞春是個揚劇迷,當熟悉又親切的曲調響起,她跟著一起哼唱,陶醉其中。“節目很對胃口,演員演得也不錯,讓我們老年人很容易就聽明白、看得懂黨的二十大講了什么。”
蔡河村近幾年注重文明鄉風建設,成立了村民“議事亭”,制定村規民約,每年評比星級文明戶,倡導移風易俗。快板節目《喜慶黨的二十大 廉潔文化進萬家》表演開始,村民一齊拍手叫好。
用群眾聽得懂的鄉音土話,用村民喜歡看的文藝演出,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講清楚、講明白。“巡演宣講政策,用‘小節目’講好‘大道理’,說的是身邊人、身邊事,越聽越信服。”蔡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林說。
“巡演+宣講”變講臺為舞臺、變說教為對話、變深奧為生動。記者了解到,為了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走深走實、入腦入心,天長市把全市1000多名文化志愿者組建為35支“千秋雨露”文藝小分隊,積極創排鑼鼓說唱、揚劇表演、快板等地方特色文藝作品,深入網格常態化開展“一小時巡演”,把新思想、新風尚灑播城鄉各地。
現場的文藝演出春風化雨,手機上的“一分鐘微視頻”,則讓黨的好政策從“指尖”傳到“心尖”。
打開天長融媒抖音賬號,就能看到一段1分鐘視頻,講述天長市“文藝輕騎兵”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故事,獲得許多網友點贊。在天長融媒的短視頻賬號里,類似“紅色”主題的1分鐘短視頻還有很多。
短短1分鐘時間,如何讓視頻既精彩好看,又能表達核心思想?“一分鐘微視頻”作品拍攝工作由天長市委講師組負責統籌協調,作品策劃方案和文字稿由市委講師組負責審核把關,理論宣講的鮮活素材由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指導中心負責提供。
在視頻呈現形式上,每個攝制者都用心琢磨。天長市民王和平是一名孝老愛親類“安徽好人”,同時也是“一分鐘微視頻”志愿活動的參與者。
王和平摸索出一套經驗,“視頻剪得緊湊,總結故事特點,融入情感元素,將畫面和音樂節點完美融合,努力符合年輕人的審美習慣。”有時為了剪輯好一個題材,王和平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反復思考,深夜想到好創意,也會爬起來打開電腦制作視頻。
文明實踐重“細活兒”。“做好宣講就像做針線活兒一樣,要先想好繡什么、用什么材料、怎么繡、花多長時間,達到什么目的、采取哪些措施等,這里面學問挺多的。”王和平說。志愿者們用心用情,讓“一分鐘短視頻”大都制作精良、高潮迭起、爆點頻出。
共青團天長市委副書記陳佳麗正在向青年開展“一刻鐘宣講”。
“一刻鐘宣講” 將群眾“零星時間”變成“黃金時間”
11月25日,初冬的中午,皖東大地上陽光和煦。
“到203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黨和政府下一步有哪些工作安排呢?”在天長市千秋社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老年食堂,李宏祥手上拿著四張密密麻麻記滿筆記的紅色紙張,為在場的老人作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
此時正值食堂開飯前,社區的老人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李宏祥精神飽滿,聲音渾厚。一刻鐘畢,現場響起了熱烈掌聲。
李宏祥是一名退休民警,也是天長市文明實踐中心的一刻鐘宣講員。此外,李宏祥還有很多榮譽——中國好人、全國優秀交通民警、全國尊老助老敬老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志愿者、安徽省勞動模范……這源于他連續40余年堅持學雷鋒做好事,捐款捐物近30萬元。
在天長市,由他牽頭成立的“李二寶志愿服務隊”帶動當地40多支志愿服務隊和5萬名志愿者投入文明實踐和城市創建中。退休以后,李宏祥主動聯系天長市文明辦,加入一刻鐘宣講員隊伍。
“一刻鐘宣講”是天長市在2019年11月發起的志愿服務項目,吸納專業技術人才、鄉賢能人、老戰士等志愿者4000余名,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平臺,在全市219個各級各類講堂、60個日間照料中心、1231個網格實踐點等場所,開展課間、飯前、晨會、網格、新媒體等“一刻鐘宣講”。截至目前,已累計舉辦6000多場次,群眾滿意度高達98.43%。
“一刻鐘宣講”為什么這么受歡迎?在李宏祥的筆記中或許能找到部分答案。在筆記本上,他詳細地寫著天長市老年人以及老年服務相關數據。每次宣講前,李宏祥都會在網上找相關理論材料,先細讀幾遍,轉化成淺顯通俗的表達,再結合天長市實際,向群眾解讀。
“一刻鐘宣講”注重分類、分眾、分時,依托“三個課堂”,探索形成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解身邊難的局面。其中,“書記課堂”由社區書記下沉網格開展“一刻鐘宣講”,現場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難題;“鄉音課堂”邀請天長好人和道德模范進行“一刻鐘宣講”,用鄉言土語把黨的精神送到群眾家門口;“特色課堂”聘請老戰士為紅色一刻鐘宣講員,向轄區內廣大青年宣講黨的奮斗歷程。
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閑暇時間,“一刻鐘宣講”分為面向老人群體的飯前一刻鐘,面向學生的課間一刻鐘,面向社區群眾的網格一刻鐘等。通過群眾按需“點單”,中心及時“派單”,志愿者實時“接單”,觀眾事后“評單”,對“一刻鐘宣講”進行全流程“一張網”信息化管理,讓理論宣講更接地氣、更具活力、更有溫度。
“一刻鐘宣講”項目實施以來,涌現出“中國好人”李宏祥、“老農經”黃宗玉、“安徽省最美志愿者”李元忠等典范宣講志愿者,衍生出“青聽兵語——百名老戰士講黨史”“巾幗心向黨 奮斗新征程”“童心向黨”等優秀理論宣講志愿服務活動。截至目前,“一刻鐘宣講”受眾已經超過40萬人次。
“思想陣地穩了,新風正氣濃了,志愿服務活了。”天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主席、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副主任毛在玉說。通過“一刻鐘宣講”等志愿服務項目,將群眾“零星時間”變成“黃金時間”、將“大道理”變成“小故事”、將“大水漫灌”變成“沁潤心田”,在潤物細無聲中增強了廣大群眾對用好富民政策創造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心。
天長市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一小時巡演”走進石梁鎮蔡河村。
“千秋公益集市” 著力解決群眾天天有感的小事
今年以來,“千秋公益集市”的星星之火,在天長市漸成燎原之勢。每月一次“靶向”志愿服務趕大集,成為當地群眾精神和物質雙豐收的日子。
每到這一天,新街鎮王店社區的殘疾老人陳志云家中都十分熱鬧,有人為他理發刮胡子,有人換洗床單被套。“我都不知道志愿者叫什么名字,但他們跟家里孩子一樣細心、貼心,頭發長了沒法出門理發,這樣的小事他們都記在心上。”陳志云說。
小事不小,無論是出門理發,還是打掃衛生,都是陳志云這樣的老人每天需要面對的“頭等大事”。
細心和貼心是志愿者葉玉華的“標簽”。她是一家美容美發店的老板,也是對陳志云老人進行結對幫扶的志愿者。她記得每一位結對幫扶孤寡老人理發的時間,定期上門為8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理發、洗衣、打掃衛生等志愿服務。
葉玉華所在的志愿服務團隊,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茉莉花”。“我們天長是茉莉花的故鄉,也是民歌《茉莉花》發源地之一,我們志愿者都是一群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公益的伙伴們,能力所及地為父老鄉親做一些小事,打心底是快樂的。”葉玉華笑著說。
不圖名、不圖利,因熱愛公益而相逢相伴。茉莉花志愿服務團隊隊員有的是在校大學生,有的是理發師,有的是下崗工人……他們走遍了天長市大小敬老院,每月為孤寡老人、殘疾人等送去貼心的服務。
目前,該市3500多名志愿者采取“一對一”或“多對一”方式,開展“幸福千秋、守望相助”志愿服務活動,在困難群體和留守兒童家庭設置服務公示牌和結對聯系卡,幫助他們解決生活生產困難。
今年以來,天長市每月選擇在一個鎮(街)文明實踐廣場,舉辦一場全市性以“送新風、送健康、送文化、送平安、送關愛、送溫暖”為主題的文明實踐集中活動——千秋公益集市。
公益集市是什么?一邊是趕集式便民志愿服務,志愿服務擺攤設點,提供公益義賣、圖書互換閱讀、科普趣味互動、健康義診、免費理發、直播帶貨等便民志愿服務;一邊是志愿者下沉網格,在精準摸排“老少困孤殘”群體需求的基礎上,上門提供“靶向”志愿服務。
每逢趕集的日子,忙碌的不止是志愿者。天長市委常委要同步深入聯系網格文明實踐點,與群眾面對面交流,了解群眾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時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每月一次文明實踐行、結認一門困難“親戚”戶、化解一些群眾急難事、幫找一條脫困新門路、開展一次思政宣講課、調處一件信訪矛盾源……常態化開展“八個一”實踐活動,拉近了黨員干部同群眾的距離。
王九保是王店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師,負責社區近1000戶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每到千秋公益集市“開張”的日子,他忙得就像高速運轉的陀螺,跑前跑后為“老少困孤殘”群體做健康體檢。
“作為家庭醫生,平時我對一些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會通過電話、微信向他們提供用藥指導、健康咨詢等服務,對有些行動不便的患者,我還要主動上門為他們做健康檢查。”王九保說。
天長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尊老敬老深入民心。愛老助老讓文明因子“日用而不覺”,成為天長文明實踐的底色之一。創新實施“一鍵式助老”志愿服務,為孤寡老人、二級以上殘疾人和70歲以上低保老人發放“愛心一鍵通”手機。通過一部小小的手機,老人們“點單”,即可獲得愛心廚房、愛心助潔、愛心應急、愛心送醫、愛心關懷等志愿服務。
“天長市把群眾天天有感的小事作為文明實踐的主攻方向,依托市、鎮、村文明實踐平臺,及時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改兩為五做到’真正落到實處。”天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慧琳說。
天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精準對接基層群眾實際需求,把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細化成“針線活兒”,大大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網格文明實踐+” 讓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
“一刻鐘宣講”“一小時巡演”“一分鐘微視頻”“千秋公益集市”等深受群眾喜愛與認可,與此同時,一些疑問也縈繞在群眾心頭:這么多的志愿服務,人從哪來?去哪里做?經費從哪出?能長期開展下去嗎?……
問題在哪里,突破點就在哪里。2020年以來,天長市瞄準文明實踐在基層“難管事、難召集、難服務、難延伸”問題,探索“網格文明實踐+”工作路徑,持續推動志愿服務精準化、常態化、便利化與品牌化發展。
“有人做、愿意做、愿意長期做,我們整合了綜治、黨建等網格資源,建立起了覆蓋市、鎮、村三級的網格運行管理體系,并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真金白銀’為志愿服務工作提供長效保障。”毛在玉說。
在志愿服務對象上,天長市廣泛動員全市力量,充分發揮綜治、黨建、退役軍人、社會組織等有生力量,將市直相關部門在基層設置的網格整合成一個個“文明實踐網格”。農村以村(居)民小組為單位,按100戶左右的標準劃分網格;城市社區以小區為單位,按300戶至500戶標準劃分網格,將網格點接入城市云臺進行統一管理。
“‘網格文明實踐+’內容豐富,促進群眾各類訴求的及時收集和精準服務,引導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各類資源和力量暢通下沉,真正讓文明實踐新風吹進千家萬戶。”秦欄鎮黨委宣傳委員喬麗說。網格實踐點逐步成為老百姓參與文明實踐、實現鄰里守望和村民自治的重要平臺,人人成為文明實踐參與者,讓志愿服務“熱起來”“活起來”“實起來”。
在志愿活動經費上,天長市財政除了承擔1000萬元村居專管員報酬外,每年還預算安排300萬元用于推動網格文明實踐工作獎補;同時,該市設立了文明實踐基金1000萬元,為網格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提供經費支撐。
該市還建立文明實踐基金池,通過積分管理和項目獎補對優秀志愿服務團隊和個人給予回饋禮遇及嘉獎激勵,每季度在鎮(街)“志愿服務超市”開展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活動,今年已有1.4萬多名志愿者參與了積分兌換活動。
不僅如此,每場公益集市活動,天長市文明實踐中心給予承辦鎮街50%的活動經費獎補扶持,活動開展情況納入年終考核加分項。同時建立志愿服務攤位評價制度,對“熱門”攤位享有固定設置待遇,年終給予表彰獎勵。
在志愿服務內容上,天長采用整體統籌、區域自選相結合的方式,從市級層面統籌策劃“四個一”必選志愿主題,并為基層提供“六大主題”自選志愿項目,為基層實踐創新和志愿服務制定了獎勵標準,幫助鄉鎮基層網格培育打造了“夕陽有伴 暖陽有愛”等多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品牌項目。
目前,天長市文明實踐工作經驗已被中央文明辦編入《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怎么干》一書,并作為“典型經驗案例”在全國推廣。
善弈者,落子更精準。站在新的起點上,天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將會更好發揮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培育社會文明風尚的作用,激勵人民群眾奮進新征程。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