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建設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鄉村
時間:2022-02-15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張步根 徐小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培育文明鄉風,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建設好實現好鄉風文明這個“靈魂工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鄉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發揮思想的先導作用,凝聚共識,明確方向,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黨建引領指方向。要在扎實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村入戶入腦入心上下功夫,打通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最后一公里,讓黨的理論成為百姓的理論,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思想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引導群眾把鄉風文明建設當成“自家事”“分內事”“心頭事”。強化農村黨員和致富能手、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做實做大“頭雁效應”。做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章,送理論上門、送志愿服務上門、送文化活動上門,培育“草根宣講員”隊伍,全方位提供“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理論政策文化志愿服務。
二、價值培育趨認同。強化固本工程,推進道德宣講團等道德文化陣地建設,引導農民群眾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新婚新育。強化主體責任,讓良好道德觀上升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價值觀,沉淀為公民特質。強化典型引路,歸納整理模范先進事跡,用嘉言善行垂范鄉里、影響群眾。強化輿論引導,全媒體矩陣弘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形成熱氣場,穩固基本盤。強化文明養成,大視域、高標準、嚴要求、強對標,引導人們養成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的健康生活方式。
三、產業興旺夯基礎。要建立穩定的農村致富環境。一方面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協同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另一方面以產業興帶來農民富,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要大力提高農業效能。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打造“精深特”“農字號”名品,建設種、養、加綜合高效農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探索建設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黨組織政治引領、合作社抱團發展、群眾能動作用有效融合,實現“黨組織有作為、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入”;著力改善鄉村社會服務。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注重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
四、群眾參與明主體。用村規民約約束行為。集聚鄉賢和“土專家”的才智,制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內容豐富、正氣充盈的“八規范”“十約定”,讓群眾自己規范自己;用自治組織治理民事。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等,讓群眾自己管理自己。用身邊典型教育大家。推選表彰“中國好人”“安徽好人”“合肥好人”等“道德典范”,凝聚鄉風文明建設的廣泛力量。
五、弘揚傳統促創新。鄉村振興要留得住鄉愁、守得住根脈。保護和發展民間文化,傳承獨特的風格樣式,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發揮好鄉土文化的物質載體作用。保護好歷史遺存,防止濫拆濫建,割斷文化血脈,尊重和保持原生態;開展好節慶活動。利用傳統節日,開展辭舊迎新、慎終追遠,家國情懷、美好祝福等豐富的愛國主義民俗文化活動,賦予節日豐富的人文情懷;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文旅結合、農商結合、古今結合,開展特色技藝傳承活動,搞好文創產品的設計、生產、包裝,利用電商平臺,把地域文化“行銷”出去。
(作者單位:合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責任編輯:張緒梅 高林
執行編輯:柏堯